二程粹言 宋 程顥 程頤
目錄
卷一 論道篇
卷二 論學篇
卷三 論書篇
卷四 論政篇
卷五 論事篇
卷六 天地篇
卷七 聖賢篇
卷八 君臣篇
卷九 心性篇
卷十 人物篇
卷一
论道篇
【1】
子曰:道外无物,物外无道。在父子则亲,在君臣则敬。有适有莫于道,已为有间,又况夫毁发而弃人伦者乎?
【2】
子曰:立言所以明道也。言之而知德者厌之,不知德者惑之,何也?由涉道不深,素无涵蓄尔。
【3】
子曰:传道为难,续之亦不易。有一字之差,则失其本旨矣。
【4】
或谓惟太虚为虚。子曰:无非理也。惟理为实。
或曰:莫大于太虚。曰:有形则有小大,太虚何小大之可言?
【5】
子曰:有者不可谓之无。犹人知识闻见数十年之后,一旦念之,昭昭然于心,谓之无者,非也。谓之有者,果安在哉?
【6】
或问:诚者,专意之谓乎?子曰:诚者,实理也,专意何足以尽之?吕大临曰:信哉!实有是理,故实有是物。实有是物,故实有是用。实有是用,故实有是心。实有是心,故实有是事。故曰:诚者,实理也。
【7】
或问:介甫有言:尽人道,谓之仁;尽天道,谓之圣。子曰:言乎一事,必分为二,介甫之学也。道一也。未有尽人而不尽天者也。以天人为二,非道也。子云谓:通天地而不通人,曰伎。亦犹是也。
或曰:干,天道也;坤,地道也。论其体则天尊地卑,其道则无二也。岂有通天地而不通人?如止云通天文地理,虽不能之,何害为儒?
【8】
子曰:上天之载,无声无臭之可闻。其体则谓之易,其理则谓之道,其命在人则谓之性,其用无穷则谓之神。一而已矣。
【9】
子曰:阴之道,非小人也。其害阳,则小人也;其助阳成物,则君子也。利非不善也,其害义则不善也,其和义则非不善也。
【10】
子曰:诚则无不敬。未至于诚,则敬然后诚。
【11】
子曰:诚无不动者。修身则身正,治事则事理,临人则人化,无往而不得志之正也。
【12】
或问:子所定昏礼,有婿往谢之仪,何谓也?子曰:是时也。以今视古,气之淳漓不同矣。今人之寿夭貌象,与古亦异,而冕服俎豆未必可称也。圣人之主化,犹禹之治水耳,顺之而不逆,宜遵之而不违。随时之义,亦因有此焉。
【13】
子曰:天下之害,皆以远本而末胜也。峻宇雕墙,本于宫室;酒池肉林,本于饮食;淫酷残忍,本于刑罚;穷兵黩武,本于征伐。先王治其本者,天理也。后王流于末者,人欲也。损人欲以复天理,圣人之教也。
或曰:然则未可尽去乎?
曰:本末一道也。父子主恩,必有严顺之理;君臣主敬,必有承接之仪。礼逊有节,非威仪则不行;尊卑有序,非物采则无以别。文之与质相须,而不可缺也。及夫末胜而本丧,则宁远浮华而质朴之为贵尔。
【14】
子曰:纯于敬则己与理一。无可克者,无可复者。
【15】
子曰:质必有文,自然之理也。理必有对,生生之本也。有上则有下,有此则有彼,有质则有文。一不独立,二必为文。非知道者,孰能识之?
【16】
子曰:佛者之学,若有止则有用。
【17】
子曰:观生理可以知道。
【18】
子曰:至诚感通之道,惟知道者识之。
【19】
子曰:仁道难名,惟公近之,非指公为仁也。
【20】
子曰:圣人以生死为常事,无可惧者。佛者之学,本于畏死,故言之不已。下愚之人故易以其说自恐。至于学禅,虽异于是,然终归于此。盖皆利心也。
或曰:本以利心得之耶?抑亦利心求之而自有失也?
子曰:本以利心得之,故学者亦以利心失之也。庄生所谓无常化者,亦若是尔。
【21】
韩侍郎曰:道无真假。子曰:既无真则是假尔。既无假则是真矣。真假皆无,尚何有哉?必曰是者,为真非者,为假不亦显然而易明乎?
【22】
子谓门人曰:于佛氏之说,不必穷也。苟欲穷之,而未能穷,则与之俱化矣。
曰:然则何以能不疑?
曰:曷不以其迹考之?其迹如是,其心何如哉?岂可取其迹而不求其心,探其心而不考其迹也?心迹犹形影,无可判之理。王仲淹之言非也。助佛氏之说者,必曰不当以其迹观之,吾不信也。
【23】
义利云者,公与私之异也。较计之心一萌,斯为利矣。
【24】
子曰:便儇佼厉之人,去道远而。
【25】
子曰:公者仁之理,恕者仁之施,爱者仁之用。子厚曰:诚,一物也。
【26】
子曰:苟非至诚,虽建功立业,亦出于事,为浮气,其能久乎?
【27】
或问:学者多流于释氏之说,何也?子曰:不致知也。知之既至,孰得而移之?知玉为宝,则人不能以石乱之矣。知醴之为甘,则人不能以櫱乱之矣。知圣人为大中至正,则释氏不能以说惑之矣。
【28】
或谓佛氏所谓定,岂圣人所谓止乎?子曰:定则忘物而无所为也,止则物自付物,各得其所而我无与也。
【29】
子曰:天地不相遇则万物不生,君臣不相遇则政治不兴,圣贤不相遇则道德不亨,事物不相遇则功用不成。遇之道大矣哉!
【30】
子曰:至公无私,大同无我。虽眇然一身,在天地之间,而与天地无以异也。夫何疑焉?佛者厌苦根尘,是则自利而已。
【31】
子曰:能明善,斯可谓明也。己能守善,斯可谓诚也。
【32】
或问:孝悌为仁之本与?子曰:行仁自孝弟始。孝弟,仁之事也。仁,性也;孝弟,用也。谓孝弟为行仁之本则可,直曰仁之本则不可。
【33】
或问:仁与圣何以异?子曰:仁可以通上下而言。圣,名其极也。有人于此,一言一行仁矣,亦可谓之仁而不可谓之圣。至于尽人道者,必谓之圣,而亦可谓之仁。
【34】
子曰:仁者天下之正理,失正理则无序而不和。
【35】
或问敬。子曰:主一之谓敬。
何谓一?子曰:无适之谓一。
何以能见一以主之?子曰:齐庄整敕,其心存焉。涵养纯熟,其理着矣。
【36】
子曰:忠恕犹曰中庸,不可偏废。
【37】
子曰:至诚事亲,则成人子;至诚事君,则成人臣。无不诚者。故曰:诚者自成也。
【38】
或问:中庸可择乎?子曰:既博学之,又审问之,又谨思之,又明辨之,所以识中庸之理,而不差忒,奚为而不择?
【39】
子曰:存道者,心无老少之异。行道者,身老则衰。故孔子曰:吾衰也久矣。
【40】
子曰:仁者必爱,指爱为仁则不可。不仁者无所知觉,指知觉为仁则不可。
【41】
子曰:可欲莫如善以有诸己为贵,若存若亡焉。而不为物所诱、俗所移者,吾未之见也。
【42】
子曰:敬以直内,义以方外,仁也。不可曰以敬直内,以义方外。谓之敬义者,犹曰行仁义云耳,何直之有?所谓直也者,必有事而勿正心是也。敬以直内,义以方外,与物同矣。故曰:敬义立而德不孤,推而放诸四海而准。
【43】
守道当确然而不变,得正则远邪,就非则违是,无两从之理。
【44】
子谓学者曰:夫道,恢然而广大,渊然而深奥,于何所用其力乎?惟立诚然后有可居之地,无忠信则无物。
【45】
子曰:理素定则能见几而作。不明于理,何几之能见?
【46】
或问:四端不言信,何也?子曰:有不信,故言有信。譬之四方,其位已定,何不信之有?若以东为西,以南为北,斯不信矣。是故四端不言信。
【47】
刘安节问:仁与心何异?子曰:于所主,曰心;名其德,曰仁。
曰:谓仁者,心之用乎?子曰:不可。
然则犹五谷之种,待阳气而生乎?子曰:阳气所发,犹之情也。心犹种焉,其生之德是为仁也。
【48】
子曰:敬则无间断,文王之纯如此。
【49】
子曰:礼者,人之规范。守礼,所以立身也。安礼而和乐,斯为盛德矣。
【50】
子曰:无道而得富贵,其为可耻,人皆知之而不处焉,惟特立者能之。
【51】
子曰:子厚以清虚一大名天道,是以器言,非形而上者。
【52】
子曰:今之语道者,语高则遗卑,语本则遗末。孟子之书,虽所记不主一端,然无精粗之分,通贯言之,蔑不尽者。
【53】
子曰:凡志于求道者,可谓诚心矣。欲速助长而不中理,反不诚矣。故求道而有迫切之心,虽得之必失之。观天地之化,一息不留,疑于速也。然寒暑之变极微,曷尝遽哉?
【54】
子曰:语默犹昼夜尔,死生犹古今尔。
【55】
子曰:仁则一,不仁则二。
【56】
子曰:一德立则百善从之。
【57】
子曰:无一亦无三。故曰:三人行则损一人,一人行则得其友。是二而已。
【58】
子曰:天以生为道。
【59】
或问:理义何以异?子曰:在物为理,处物为义。
【60】
子曰:形而上者存于洒扫应对之间,理无小大故也。
【61】
子曰:理有盛衰,有消长,有盈益,有虚损。顺之则吉,逆之则凶。君子随时所尚,所以事天也。
【62】
子曰:理善莫过于中。中则无不正者,而正未必得中也。
【63】
或问仁。子曰:圣贤言仁多矣,会观而体认之,其必有见矣。韩文公曰:博爱之谓仁。爱,情也;仁,性也。仁者固博爱,以博爱为尽仁则不可。
【64】
或问:何谓忠?何谓恕?子曰:维天之命,于穆不已,忠也。天地变化,草木蕃,恕也。
【65】
子曰:不偏之谓中。一物之不该,一事之不成,一息之不存,非中也。以中无偏故也。此道也,常而不可易,故既曰中,又曰庸也。
【66】
或问:商开丘之事,信乎?子曰:大道不明于天下,庄、列之徒窥测而言之也。
【67】
或曰:蹈水火白刃而无伤,巫师亦或能之,岂在诚乎?子曰:彼以邪心诡道为之,常怀欺人之意,何诚之有?
曰:然则其能者何也?子曰:西方有幻术焉,凡其所谓变化神通,以骇众人之耳目者,皆幻也。巫师所能,乃其余绪耳。
【68】
子曰:异端之说虽小道,必有可观也。然其流必害,故不可以一言之中,一事之善而兼取其大体也。夫杨墨亦是舜尧而非桀纣,其是非岂不当乎?其所以是非之意,盖窃吾之似,欲成其说耳。
【69】
子曰:介甫之言道以文焉耳矣。言道如此,己则不能然,是己与道二也。夫有道者不矜于文学之门,启口容声,皆至德也。
【70】
子曰:世之学者未尝知权之义。于理所不可,则曰:姑从权。是以权为变诈之术而已也。夫临事之际称重轻而处之,以合于义,是之谓权,岂拂经之道哉?
【71】
或问:信在四端,犹土王四季乎?子曰:信无在无不在。在《易》则至理也,在《孟子》则配道义之气也。
【72】
或问:夫子曰:有以发之中,有未发之中。中有二耶?子曰:非也。发而中节,是亦中也。对中而言之,则谓之和可也,以其发故也。
【73】
子谓子厚曰:道者,天下之公也。而学者欲立私说,何也?子厚曰:心不广也。子曰:彼亦是美事。好而为之,不知乃所当为强私之也。
【74】
子曰:因人情而节文之者,礼也;行之而人情宜之者,义也。或问:喜怒哀乐未发之时,耳无所闻,目无所见乎?曰:虽无闻见而闻见之理自存汝于静也。何如?对曰:谓之有物则不可,然昭昭乎有所知觉也。子曰:有是觉则是动矣。曰:夫子于喜怒哀乐之未发也,谓静而已乎?子曰:汝必从事于敬,以直内则知而得之矣。曰:何以未发言中?子曰:敬而无失,所以中也。凡事事物物皆有自然之中,若俟人为布置则不中矣。
【75】
子曰:或言方有内外,是有间矣。道无间,方无内外。
【76】
或问:何谓时中?子曰:犹之过门不入,在禹稷之世为中也。时而居陋巷,则过门不入,非中矣。盖以事言之,有时而中;以道言之,何时而不中也?
【77】
或问:外物宜恶诸?子曰:于道而无所见,则累与恶皆不得免焉。盖亦原其当有当无尔。当有也,何恶之有?当无也,何绝之有?
【78】
子曰:理者,礼也,文也。礼者,实也,本也。文者,华也,末也。理文若二,而一道也。文过则奢,实过则俭。奢自文至,俭自实生。形影之类也。
【79】
子曰:昔圣人谓:立人之道,曰仁与义。仁者,人也,亲亲为大。唯能亲亲,故自吾老幼以及人之老幼。义者,宜也,尊贤为大。唯能尊贤,故贤者在位,能者在职。仁义,尽人之道矣。
【80】
子曰:视听言动一于礼谓之仁。
【81】
子曰:信不足以尽诚,犹爱不足以尽仁也。
【82】
子曰:昼夜者,死生之道也。知生之道则知死矣。尽人之道则能事鬼矣。死生,人鬼,一而二,二而一者也。
【83】
子曰:仕止久速惟其可,不执于一。故曰:君子而时中也。喜怒哀乐之未发,寂然不动,故曰:天下之大本也。
【84】
子曰:能尽饮食言语之道,则能尽出处去就之道矣。能尽出处去就之道,则能尽死生之道矣,其数一也。
【85】
子曰:有形皆器也,无形惟道。
【86】
子曰:凡执守不定者,皆不仁也。
【87】
子曰:释氏言定,异乎圣人之言止。夫于有美恶因而美恶之,美恶在物,我无心焉。苟曰吾之定,不预于物,然物未尝忘也。圣人曰:止随其所止而止之,止其所也。
【88】
子曰:中无定方,故不可执一。今以四方之中为中,则一方无中乎?以中外之中为中,则当外无中乎?故自室而观之,有室之中;而自堂观之,则室非中矣。自堂观之,有堂之中;而自庭观之,则堂非中矣。
【89】
子曰:集义生气,方其未养也,气自气尔。惟集义以生,则气与义合,无非道也。合非所以言气,自其未养言之也。
【90】
或问:集义必于行事,则无所集矣。子曰:内外一事,岂独事欲合义也?
又问:敬以直内,其能不用意乎?子曰:其始,安得不用意也?久而成焉,意亡矣。
又问:必有事焉者,其推敬而已乎?子曰:敬以涵养也。集义,然后为有事也。知敬而不知集,义不几于兀然无所为者乎?
【91】
子曰:佛氏之道,一务上达而无下学,本末间断,非道也。
【92】
子曰:杨墨之害,甚于申韩;佛氏之害,甚于杨墨。
【93】
子曰:《论语》所载,其犹权衡尺度欤!能以是揆事物者,长短轻重较然自见矣。
【94】
子曰:敬则虚静,而虚静非敬也。
【95】
子曰:一不敬则私欲万端生焉,害仁此为大。
【96】
子曰: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,莫非我也。知其皆我,何所不尽?不能有诸己,则其与天地万物岂特相去千万而已哉?
【97】
子曰:仁孝之理备于《西铭》之言。学者斯须不在,是即与仁孝远矣。
【98】
子曰:无不敬宅,对越上帝之道也。
【99】
子曰:顺理则无忧。
【100】
子曰:老子语道德而杂权诈,本末舛矣。申韩张苏皆其流之弊也。申韩原道德之意,而为刑名,后世犹或师之。苏张得权诈之说而为纵横,其失益远矣,今以无传焉。
【101】
或问:释氏有事事无碍,譬如镜灯包含万象无有穷尽也,此理有诸?子曰:佛氏善侈,大其说也。今一言以蔽之,曰:万物一理耳。夫百氏诸子未有不善道德仁义者,考其归宿则异乎圣人也。佛氏其辞皆善遁,今即其言而究之,则必曰:吾不为是也。夫已出其口,载之于书矣,遁将何之?
【102】
子曰:佛之所谓世网者,圣人所谓秉彝也。尽去其秉彝,然后为道。佛之所谓至教也。而秉彝终不可得而去也。耳闻目见,饮食男女之欲,喜怒哀乐之变,皆其性之自然。今其言曰:必尽绝是,然后得天真。吾多见其丧天真矣。学者戒之,谨之,至于自信,然后彼不能乱矣。
【103】
或问:爱何以非仁?子曰:爱出于情,仁则性也。仁无偏照,是必爱之。
【104】
子曰:谦者,治益之道。
【105】
子曰:离阴阳则无道。阴阳,气也,形而下也。道,太虚也,形而上也。
【106】
子曰:道无体而义有方。
【107】
或问:释氏有言下觉,如何?子曰:何必浮屠氏?孟子言之矣。以先知觉后知,以先觉觉后觉。知者,知此事也;觉者,觉此理也。
或问:变与化何别?王氏谓:因形移易谓之变,离形顿革谓之化,疑其说之善也。子曰:非也。变,未离其体也,化则旧迹尽忘,自然而已矣。故曰:动则变,变则化。惟天下至诚为能化。
【108】
子曰:尽己无歉为忠,体物无违为信。表里之义也。
【109】
子曰:莫大于道,莫妙于神。至大至妙,宜若难言也。圣人语之,犹常事尔。使学者玩而索之,故其味长。释氏之言夸张闳侈,将以骇人耳目而动其心。意已尽而言未已,故其味短。
【110】
子曰:圣人公心,尽天地万物之理,各当其分,故其道平直而易行。佛氏厌苦弃舍,造作费力,皆非自然,故失之远。
【111】
子曰:佛氏求道,犹以管窥天,惟务上见而不烛四旁,是以事至则不能变。
【112】
子曰:中庸,天理也。不极天理之高明,不足以道乎中庸。中庸乃高明之极耳,非二致也。
【113】
子曰:予夺翕张,理所有也。而老子之言非也。与之之意乃在乎取之,张之之意乃在乎翕之,权诈之术也。
【114】
子曰:礼乐大矣!然于进退之间,则已得情性之正。
【115】
子曰:一二而合为三。三见则一二亡矣。离三而为一二,一二见而三亡矣。方为一二而求三,既已成三又求一二,是不知理。
【116】
子曰:善恶皆天理。谓之恶者,或过或不及,无非恶也,杨墨之类是也。
【117】
子曰:以气明道,气亦形而下者耳。
【118】
子曰:静中有动,动中有静。故曰:动静一源。
【119】
子曰:气充则理正,正则不私,不私之至则神。
【120】
或问:何谓诚?何谓道乎?子曰:自性言之,为诚;自理言之,为道。其实一也。
【121】
子曰:中无定体,惟达权然后能执之。
【122】
子曰:至显莫如理。昔有人鼓琴而见螳螂捕蝉者,或人闻之而曰:琴胡为有杀声也?夫杀在物,见在心,而听者以声知之,非至显欤?
【123】
子曰:道不远,人不可须臾离也。此特为始学者言之耳。论道之极,无远也,无近也,无可离、不可离也。
【124】
子曰:使万物无一失者,斯天理中而已。
【125】
子曰:人为不善于幽隐之中者,谓人莫己知也。而天理不可欺,何显如之?
或曰:是犹杨震所谓四知者乎?子曰:几矣。虽然,人我之知,犹有分也。天地则无二知也。
【126】
吕大临曰:中者,道之所由出也。子曰:非也。
大临曰:所谓道也,性也,中也,和也,名虽不同,混之则一欤?子曰:中即道也。汝以道出于中也,又为一物矣。在天曰命,在人曰性,循性曰道,各有当也。大本言其体,达道言其用。乌得混而一之乎?
大临曰:中即性也,循性而行,无非道者,则由中而出莫非道也。岂为性中又有中哉?子曰:性道可以合一而言,中不可并性而一。中也者,状性与道之言也。犹称天圆地方,而不可谓方圆即天地。方圆不可谓天地,则万物非出于方圆矣。中不可谓之性,则道非出于中矣。中之为义,自过与不及而立名,而指中为性,可乎?性不可声容而论也,率性之谓道,则无不中也。故称中所以形容之也。
大临曰:喜怒哀乐之未发,赤子之心至虚无倚,岂非中乎?此心所发,无往而不中,大人不失赤子之心,所谓允执厥中也。子曰:赤子之心已发而未远于中者也,而尔指为中,是不明大本也。
大临曰:圣人智周万物,赤子未有所知,其心固不同也。孟子所言,特取其纯一无伪,可与圣人同尔,非谓无毫发之异也。无过不及之谓中,何从而知之乎?求之此心而已。此心之动,出入无时,何从而守之乎?求之喜怒哀乐未发之际而已。当是时也,至虚不倚,纯一无伪,以应万物之变,何往而非礼义哉?故大临以赤子之心为中,而曰中者,道之所由出也。子曰:非谓无毫发之异,斯异矣。大本则无异尔。于喜怒哀乐未发之际而求中之中,去中不亦远乎?
大临曰:然则夫子以赤子之心为已发者,而未发之时,谓之无心可乎?子曰:心一也,有指体而言者,寂然不动是也。有指用而言者,感而遂通天下之故是也。在人所见何如耳。论愈析微则愈易差失,言之未莹则亦择之未精耳。
大临曰:此则浅陋之罪也,敢不承教?
卷二 论学篇
【1】
子曰:识道以智为先,为学以敬为本。夫人,测其心者,茫茫然也。将治心而不知其方者,寇贼然也。天下无一物非吾度内者,故敬为学之大要。
【2】
子曰:学必先知仁。知之矣,敬以存之而已。存而不失者,心本无懈,何事于防闲也?理义益明,何事于思索也?斯道也,与物无对,大不足以明之。天地之用即我之用也,万物之体即我之体也。
【3】
子曰:行失即恶,亦改之而已。事失即乱,亦治之而已。苟非自弃,皆君子也。
【4】
子曰:犯而校者,私己也;不校者,乐天也。
或曰:然则无当报者乎?子曰:其有报也,亦循理而已。
【5】
子曰:所处于贫贱,虽贫贱未尝不乐。不然,虽富贵亦常歉然不自得。故曰:莫大于理,莫重于义。
【6】
子曰:弹琴而心不在焉,则不成声。故曰:琴者,禁邪心也。
【7】
苏昺问:修辞何以立诚?子曰:苟以修饰言语为心,是伪而已。
【8】
子曰:视听言动无非天也。知其正与妄,斯善学矣。
【9】
子曰:世俗之言多失,正如吴楚失之轻,赵魏失之重。既通乎众,尽正之而不得,则君子去其甚宅而已。
【10】
子曰:有过必改,罪己是也。改而已矣。常有歉悔之意,则反为心害。
【11】
子曰:学者欲得正,必以颜子为准的。
【12】
苏洵曰:平居讲习,殆空言也,何益?不若治经传道,为居业之实耳。子曰:讲习而无益,盖未尝有得耳。治经固学之事。苟非自有所得,则虽五经,亦空言耳。
【13】
子曰:射法具而彀不满,发不中,未正内志耳。
【14】
子曰:今之学者有三弊:溺于文章,牵于训诂,惑于异端。苟无三者,则将安归,必趋于圣人之道矣。
【15】
或问:有反身而未诚者何?子曰:是视身之与诚犹二物也。必以己合彼,非能诚矣。夫身既不诚,则无乐矣。
【16】
子谓刘安节曰:善学者进德,不有异于缀文者耶?有德矣,动无不利,为无不成,何有不文?缀文之士,不专则不工,专则志局于此,又安能与天地同其大乎?吕大临有言,学如元凯,未免成癖;文似相如,未免类俳。今之为文者,一意于词章藻绘之美,务悦人耳目,非俳优而何?
【17】
子曰:能守节,善矣,亦贵乎适中而已。节而过中,是谓苦节,安能常且久耶?
【18】
子曰:妄动由有欲。妄动而得者,其必妄动而失,一失也。其得之必失之,二失也。况有凶咎随之乎?是故妄得之福,灾亦随焉;妄得之得,失亦继焉。苟或知此,亦庶几乎不由欲而动矣。
【19】
子曰:于上深有所望,于下深有所责,其处己则莫不恕也,而可乎?
【20】
子曰:言行不足以动人,临事而倦且怠,皆诚不至也。
【21】
子曰:人之智思因神以发,智短思敞,神不会也。会神必有道。
【22】
子曰:古人谓心广洪大,无偏而不起之处,得见其人,亦可与语矣。
【23】
韩公与子坐,惜日之暮,喟然而叹。子曰:常理也,古犹今也,而何叹?曰:老而将去也。子曰:勿去可也。曰:奈何而勿去?子曰:不能则去矣。
【24】
子曰:斟酌古今而去取之,非心有权度、卓然不疑者,未能差忒。
【25】
子曰:可观莫如万物之生意。
【26】
子曰:处患难,知其无可奈何,遂放意而不反,是安于义命者。
【27】
子曰:知过而能改,闻善而能用,克己而从义,其刚明者乎?
【28】
子曰:饥而食,渴而饮,冬而裘,夏而葛。苟有一毫私意于其间,即废天职。
【29】
子曰:学礼义,考制度,必求圣人之意。得其意,则可以沿革矣。
【30】
或问入道之功。子曰:立志。志立则有本,譬之艺木,由毫末拱把至于合抱而干云者,有本故也。
【31】
子曰:学者有所闻而不着乎心,不见乎行,则其所闻固自他人之言耳,于己何与焉?
【32】
子曰:思索经义,不能于简策之外脱然有独见,资之何由深?居之何由安?非特误己,亦且误人也。
【33】
或问:有人少而勇,老而怯;少而廉,老而贪,何为其然也?子曰:志不立,为气所使故也。志胜气则一定而不可变也,曾子易笮之际,其气微可知也。惟其志既坚定,则虽死生之际,亦不为之动也,况老少之异乎?
【34】
或问:人有日记万言,或妙绝技艺者,是可学乎?子曰:不可。才可勉而少进,钝者不可使利也。惟积学明理,既久而气质变焉,则暗者必明,弱者必立矣。
【35】
或问:为养而求仕,不免忧得失,将何以免此?子曰:志胜气,义处命,则无忧矣。
曰:在己可免也,而亲不悦,奈何?子曰:为己为亲,非二事也。其如命何?人苟不知命,见利必趋,遇难必避,得丧必动,其异于小人者几希。圣人曰命云者,为中人而设也。上智之士,惟义之安。虽曰求而得之,然安于义而无求,此乐天者之事也。至于闻有命而不能安之,则每下矣。
【36】
或问:为文有害于大学之道乎?子曰:是其为业也。不专则不工也,专则志局于此,斯害也已。学以养心,奚以文为?《五经》之言,非圣人有意于文也。至蕴所发,自然而成也。
或问:游夏以文学称,何也?曰:汝谓其执简秉笔,从事于词章之技乎?
【37】
子曰:读书将以穷理,将以致用也。今或滞心于章句之末,则无所用也。此学者之大患。
【38】
子曰:利者,众之所同欲也。专欲利己,其害大矣。贪之甚则昏蔽而忘理义,求之极则争夺而致怨。
【39】
子曰:学者自治极于刚,则守道愈固;勇于进,则迁善愈速。
【40】
子曰:达理故乐天而不竞,内充故退逊而不矜。
【41】
子曰:物聚而无以养之,则不能存息矣。故君子动静节宜,所以养生也;饮食衣服,所以养形也;威仪行动,所以养德也;推己及物,所以养人也。养道之所贵,惟正而已矣。
【42】
子曰:言不可以不谨。伤于易则诞,伤于烦则支己,肆则物忤出,悖则来违。君子所以非法不道也。
【43】
子曰:射中鹄,舞中节,御中度,皆诚也。
【44】
子曰:赴汤火,蹈白刃,武夫之勇可能也。克己自胜,君子之大勇不可能也。
【45】
子曰:凡夫之过多矣。能改之者,犹无过也。惟识趣污下之人,其改之为最难,故其过最甚。
【46】
子曰:始于致知,智之事也。行所知而极其至,圣之事也。
【47】
子曰:学者好为高论,犹贫人谈金,辨其体色,权其轻重,商其贵贱。其言未必非也,然终不如富人之有金,未尝言金之美也。
【48】
子曰:进学莫先乎致知,养心莫大乎理义。
【49】
王彦霖曰:人之于善也,必其诚心欲为,然后有所得。其不欲,不可以强人也。子曰:是不然。任其自为,听其不为,则中人以下,自弃自暴者众矣。圣人所以贵于立教也。
【50】
彦霖再问:立德进德当何先?子曰:有既立而益进者,上也;有勇而至于立者,次也。
【51】
或问:必有事焉者,其敬而已乎?子曰:敬所以涵养也。集义,所谓必有事也。不知集义,是为无事也。
曰:义者,中理之谓乎?子曰:中理见乎事,敬在心,义在方外,然后中理矣。
曰:义与敬何以异?子曰:敬,所以持守也。有是有非,顺理而行者,义也。
曰:敬犹静欤?子曰:言静则老氏之学也。
【52】
子曰:处屯难之时,而有致亨之道,其惟正固乎?凡处难能守正而不变者,鲜矣。
【53】
子曰:百工治器,必贵于有用。器而不可用,工不为也。学而无用,将何为也?
【54】
子曰:学而未有所知者,譬犹人之方醉也,亦何所不至?及其既醒,必惕然而耻矣。醒而不以为耻,末如之何也。
【55】
子谓周行己曰:今之进学者如登山。方于平易,皆能阔步,而一遇峻险则止矣。
【56】
子曰:根本既立,然后可以趋向。趋向既立矣,而所造有深浅不同者,勉与不勉故也。
【57】
子曰:不诚则有累,诚则无累。
【58】
子曰:学之而不养,养之而不存,是空言也。
【59】
子曰:重任必强脊膂之人乃能胜。
【60】
子曰:义有至精,理有至奥。能自得之,可谓善学矣。
【61】
子曰:自得而至于无我者,凡善言美行,无非所过之化也。
【62】
子曰:学至涵养,其所得而至于乐,则清明高远矣。
【63】
子曰:学而不自得,则至老而益衰。
【64】
子曰:力学而得之,必充广而行之。不然者,局局其守耳。
【65】
子曰:语学者以其所未至,不惟所闻不深,亦易忽于理。
【66】
子曰:见之既明,养之既熟,泰然而行之,其进曷御焉?
【67】
子曰:识必见于行。如行道涂,涉暗阻,非日月之光,炬火之照,则不可进矣。故君子贵有识,力学穷理则识益明,照知不惑,乃益敏矣。
【68】
子曰:言而不行,自欺孰甚焉?
【69】
子曰:动以人则有妄动,以天则无妄。
【70】
子曰:教人者养其善心则恶自消,治民者导以敬逊则争自止。
【71】
子曰:学必激昂自进,不至于成德,不敢安也。
【72】
或问:今有志于学,而知识蒙蔽,力不能胜其任,则如之何?曰:致知则明,明则无不胜其任者,在勉强而已。
【73】
子曰:人之于学,避其所难,而姑为其易者,斯自弃也已。大学者必志于大道。以圣人自期而犹有不至者焉。
【74】
子曰:以富贵骄人者,固不美矣。以学问骄人者,其害岂小哉?
【75】
子曰:学者当务实。一有近名之心则大本已失,尚何所学哉?
或曰:不犹贤于为利者乎?子曰:清污虽不齐,而其利心则一也。
然则没世而名不称,孔子何为而疾之也?子曰:非为求名也,为无善可称耳。
【76】
或问:日新者益进乎?抑谓无弊而已乎?子曰:有进意而求益者必日新。
【77】
或问:因苦学失心者,何也?子曰:未之闻也。善学者之于心,治其乱,收其放,明其蔽,安其危,曾谓为心害乎?
【78】
子曰:不知天则于人之贤否愚智有所不尽。故学以知天为本。不知人则所亲或非其人,所由者或非其道。故学者以亲贤为急。
【79】
子曰:学不博者不能守约,志不笃者不能力行。
【80】
或问:学何如而谓之有得?子曰:其必默识心通乎?笃诚明理而涵养之者,次也。闻之知之,意亿度之,举非得也。
【81】
或问:学必穷理。物散万殊,何由而穷尽其理?子曰:诵《诗》《书》,考古今,察物情,揆人事。反复研究而思索之,求止于至善,盖非一端而已也。
又问:泛然其何以会而通之?子曰:求一物而通万殊,虽颜子不敢谓能也。夫亦积习既久,则脱然自有该贯。所以然者,万物一理故也。
【82】
子曰:未有知之而不能行之者,谓知之而未能行,是知之未至也。
【83】
子曰:于所当为者用意而为之,未免私心也。
【84】
子曰:致知则智明,智明然后能择。
【85】
或问:夫子之教必使学者涵养而后有所得,如何其涵养也?子曰:莫如敬。
【86】
子曰:学者于屏知见,息思虑为道,不失于绝圣弃智,必流于坐禅入定。夫鉴之至明,则万物毕照,鉴之常也。而奚为使之不照乎?不能不与万物接,则有感必应。知见而不可屏,而思虑不可息也。欲无外诱之患,惟内有主而后可。主心者,主敬也。主敬者,主一也。不一则二三矣。苟系心于一事,则他事无自入,况于主敬乎?
【87】
或问:致知力行,其功并进乎?子曰:人谓非理勿为,则必强勉而从之。至于言穿窬不可为,不必强勉而后能也。故知有深浅,则行有远近,此进学之效也。循礼而至于乐,则己与理一,殆非强勉之可能也。
【88】
子曰:闲邪则诚己存。非取诚于外纳诸中而存之也。故役役然于不善之中求善而为之,必无入善之理。
【89】
子曰:古之言知之非艰者,吾谓知之亦未易也。今有人欲之京师,必知所出之门,所由之道,然后可往。未尝知也,虽有欲往之心,其能进乎?后世非无美材能力行者,然鲜能明道,盖知者难也。
【90】
或问:使从俗,可以从欤?子曰:于义有害者,胡为而可从?
【91】
子曰:学者苟有朝闻道夕可死之志,则不肯安于所不安也。不能然者,不见实理故也。
【92】
或问:何谓实理?子曰:灼然见其是非可否也。古人有视死如归者,苟不见死重于义,如见火热水深,无复疑,则其能者未矣。
【93】
子曰:独处而静思者非难,居广而应天下者为难。
【94】
朱光庭问为善之要。子曰:孜孜而为之者,当其接物之际也,未与物接则敬而已,自敬而动,所谓为善也。
【95】
子曰:有志于道而学不加进者,是无勇也。
【96】
伯淳与吴师礼论王氏所学之失,其为我尽达之介甫。理者,天下之公也,不可私有也,非敢必为是。介甫有以告我,则愿反复辨之。辨之而明,不有益于彼,斯有益于我矣。
【97】
子曰:学者所见所期,不可不远且大也。及夫施于用,则必有其渐。
【98】
子曰:贵善之道,必也贵诚而不贵言,则于人有相长之益,在己无自辱之患。
【99】
子曰:古之教人,无一物不使诚心,射与舞之类是也。
【100】
子曰:怒在理而无所迁,动乎血气则迁矣。
【101】
或谓举子必精修其所业,可以应有司之选,今夫子每止之,使勿习,何也?子曰:设科以文词,取之,苟可以应科,则亦足矣。尽心力而为之,以期乎必得,是惑也。
【102】
子曰:古者家有塾,庠有三老,坐于里门,察其长幼出入揖逊之序。咏歌讽诵,无非礼义之言。今也上无所学而民风日以偷薄,父子兄弟惟知以利相与耳。今里巷之语,不可以属耳也。以古所习如彼,欲不善,得乎?以今所习如此,欲其善,得乎?
【103】
或问:道不明于后世,其所学者为何?子曰:教之者能知之,学之者众,不患其不明也。鲁国一时贤者之众,非特天授,由学致也。圣人既没,旷千有余岁,求一人如颜闵,不可得。故教不立,学不传,人材不期坏而自坏。
【104】
或问:燕处倨肆,心不怠慢,有诸?子曰:无之。入德必自敬始,故容貌必恭也,言语必谨也。虽然,优游涵泳而养之,可也。拘迫,则不能入矣。
【105】
子曰:古所以成材之具,今举无矣。惟出入于人心者犹在耳。学者其可不勉乎?
【106】
子曰:人多以子弟轻俊为可喜,而不知其为可忧也。有轻俊之质者,必教以通经学,使近本而不以文辞之末习,则所以矫其偏质而复其德性也。
【107】
子曰:凡人于事有少自快,则其喜怿之意犹浃洽于心而发见于外,况学而见理者乎?虽然,至于穷理而切切焉,不得其所可悦者,则亦何以养心也?
【108】
子曰:古之人十五而学,四十而仕。其未仕也,优游养德,无求进之心。故其学必至于有成。后世之人,自其为儿童,从父兄之所教,与其壮长,追逐时习之所尚,莫不汲汲于势利也。善心何以不丧哉?
【109】
子曰:学佛者于内外之道不备也。
【110】
子曰:博奕小技也,不专心致志,犹不可得,况学圣人之道,悠悠焉何能自得也。孔子曰:吾尝终日不食,终夜不寝,以思,无益。不如学也。又曰:朝闻道夕死可矣。夫圣人何为而迫切至于如是其极哉?善学者当求其所以然之故,不当诵其文,过目而已也。学如不及,犹恐失之。苟曰姑俟来日,斯自弃也。
【111】
子曰:昏于天理者,嗜欲乱之耳。
【112】
子曰:子厚以礼立教,使学者有所守据也。
【113】
子曰:学者于圣人无卓然之独见,则是闻人之言云耳因曰亦云而已。
【114】
子曰:学不纯,则不得其所止,中无止,则不能不外求,譬夫家有宝藏者,岂复假人以为玩乎?
【115】
潘康仲问:学者于圣人之门,非愿其有异也,惟不能知之,是以流于不同。敢问持正之道。子曰:知之而后可守,无所知则何所守也?故学莫先乎致知。穷理格物则知无不尽。知之既尽,则无不固。
【116】
子曰:古之君子,修德而已。德成而言,则不期于文而自文矣。退之固因学为文章,力求其所未至,以至于有得也。其曰:轲死不得其传,非卓然见其所传者,语不及此。
【117】
子曰:苏吕二子皆以知见闻见为学之患,吾喜其近道,必欲坚扣明其辨,可与终其说矣。夫人之学,非自愿其有差也。知之不至,则流别于殊涂,陷溺于异端,亦不得免焉耳。
【118】
子曰:吕进伯老矣,虑学问之不进,忧年数之不足,恐无所闻而遂死焉,亦可谓之好学也。
【119】
子曰:养勇之法,求之太急,故性气轻轶而难御。凡长育人材也,教之在宽,待之以久,然后化成而俗美。
【120】
或曰:夫子有言,昔之惑人因其迷闇,今之惑人因其高明。切有疑焉夫!既曰高明,而可惑乎?子曰:语其质云尔。彼深于佛氏之学者,其质开透亦必加于人数等,所谓智者过之也,非《中庸》所谓极高明者也。圣人极高明而道中庸,其照无偏,何过之有?
【121】
子厚曰:十诗之作,将以验天心于语默也。子曰:舍是,有言亦乌得已乎?
【122】
子谓子厚曰:关中之士语学而及政,论政而及礼乐兵刑之学,庶几善学者!子厚曰:如其诚然,则志大不为名,亦知学贵于有用也。学古道以待今,则后世之谬不必削削而难之,举而错之可也。
【123】
或问:学者何习庄老之众也?子曰:谨礼而不达者,为其所胶固焉。放情而不庄者,畏法度之拘己也,必资其放旷之说以自适,其势则然。
【124】
或问:学者多溺于佛说,何也?子曰:学而无所得,其年齿老矣,智力屈矣,其心欲遽止焉,则又不自安,一闻超腾侈大之说,是以说而入之。
然则可反乎?子曰:深固者亦难反。尝譬之行人,履乎坦途,其进无难也。山高乎其前,水深乎其下,而进之为难也。于是焉而有快捷方式,则欣然而从之,其势然也。夫托乎逆旅者,盖不得家居之要尔。未有人既安于家而又乐舍于逆旅者也。
【125】
子曰:林大节少戆,然得一言,即躬履。学者可畏,莫如闻斯行之。闻而不行,十盖九矣。
【126】
子谓门人曰:昨日之会,谈空寂者纷纷,吾有所不能。噫!此风既成,其何能救也?古者释氏盛时,尚只是崇像设教,其害小尔。今之言者,乃及乎性命道德,谓佛为不可不学,使明智之士先受其惑。呜呼!清谈甚,晋室衰,况有甚者乎!夫明智之士,中人以上之资也,其才足以自立,则反之难矣。学者必至于自信,而不惑,则彼不能乱。不然,犹之淫言美色,戒而远之,尚恐不免也。
【127】
侯仲良曰:夫子在讲筵,必广引博喻,以晓人主。一日,讲既退,范尧夫揖曰:美哉!何记忆之富也?子对曰:以不记忆也。若有心于记忆,亦不能记矣。
【128】
或有自名导气养生者,问子亦知之乎?子曰:吾夏葛而冬裘,渴饮而饥食,节嗜欲,定心气,如此而已。
【129】
子曰:学莫大于知本末终始。致知格物,所谓本也,始也。治天下国家,所谓末也,终也。治天下国家必本诸身。其身不正,而能治天下国家者,无之。格犹穷也,物犹理也。若曰:穷其理云尔。穷理,然后足以致知。不穷,则不能致也。
【130】
子曰:格物,适道之始。思所以格物,而已近于道矣。是何也?以收其心而不放也。
【131】
子曰:大学于诚意正心皆言其道。至于格物,则不言,独曰:物格而后知至。此盖可以得意,不可以言传也。自格物而充之,然后可以至于圣人。不知格物而欲意诚心正,而后身修者,未有能中于理者也。
【132】
子曰:学莫贵乎自得,非在人也。
【133】
子曰:见摄生者而问长生,可谓大愚。见卜者而问吉凶,可谓大惑。
【134】
子曰:学贵乎成。既成矣,将以行之也。学而不能成其业,用而不能行其学,则非学矣。
【135】
子曰:君子莫进于学,莫止于画,莫病于自足,莫罪于自弃。进而不止,汤武所以反之而圣。
【136】
子曰:古之学者为己而物成,今之学者为人而丧己。
【137】
子曰:无好学之志,则虽圣人复出,亦无益矣。然圣人在上,而民多善者,习见之熟也,习闻之久也。涵泳其教化,深且远也。
【138】
子曰:记问文章,不足以为人师,以其学者外也。师者何也?谓理义也。学者必求师从。师不可不谨也。
【139】
子曰:君子之学贵一。一则明。明则有功。
【140】
子曰:不思故有惑,不求故无得,不问故莫知。
【141】
子曰:进学不诚则学杂。处事不诚则事败。自谋不诚则欺心而弃己。与人不诚则丧德而增怨。今未习曲艺,亦必诚而后精,况欲趋众善为君子者乎?
【142】
子曰:不深思则不能造其学。
或曰:学者亦有无思而得者乎?子曰:漠然未尝思,自以为得之者,未之有也。
【143】
子曰:德盛者物不能扰,而形不能病。临震惧死生而色不变,当疾痛惨戚而心不动,由养之有素,非一朝一夕之力也。
【144】
子曰:学不贵博,贵于正而已。正则博言不贵。文,贵于当而已,当则文。政,不贵详,贵于顺而已。顺则详。
【145】
子曰:学也者,使人求于内也。不求于内而求于外,非圣人之学也。何谓求于外?以文为主者是也。学也者,使人求于本也。不求于本而求于末,非圣人之学也。何谓求其末?考详略,采同异也。是二者,无益于德,君子弗之学也。
【146】
子曰:自得者所守不变。自信者所守不疑。
【147】
子曰:随时观理,而天下之理得矣。
【148】
子曰:人皆可以为圣人,而君子之学必至圣人而后已。不至圣人而自已者,皆自弃也。孝者所当孝,弟者所当弟,自是而推之,是亦圣人而已矣。
【149】
子曰:学以不欺闇室为始。
【150】
子曰:多闻识者,犹广储药物也,知所用为贵。
【151】
子曰:讲说非古也。学者必潜心积虑,涵养而自得之。今一日尽讲,是以博为教非有益也。
【152】
子曰:学而为名,内不足也。
【153】
子曰:践行其言而人不信者有矣。未有不践言而人信之者。
【154】
子曰:耻不知而不问,终于不知而已。以为不知,必求之,终能知之矣。
【155】
子曰:有辨佞之才者,多入于不善,故学者不贵。
【156】
子曰:有欲则不刚,刚者不屈于欲。
【157】
子曰:克己之私既尽,一归于礼,此之谓得其本心。
【158】
子曰:学贵于通。执一而不通,将不胜其疑矣。通莫如理。
【159】
子曰:难胜莫如己私。学者能克之,非大勇乎?